文/王秀園(腦神經訓練師)
生活就像在既定軌跡上奔馳的車子,在固定路線往返。演講對我而言,宛如半途臨時通知須處理的偶發事件,也因為如此,使我得以偏離日常生活軌道,接觸原本生活圈裡嗅聞不到的酸甜苦辣。
臺上臺下
一個穿著色彩豔麗、花色絢麗如春的媽媽問我:「我的孩子在家活潑開朗、幽默逗趣、口齒伶俐、能言善道、精力充沛,簡直像條猛龍。可是,遇到被老師提名參加班際或是校際比賽,須上臺表演時,他那股勁就煙消雲散,應驗了『在家一條龍、在外一條蟲』那句話。老師,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臺上臺下都是一條龍?」
我看著這個媽媽的穿著裝扮,猜想她可能是個熱烈擁抱聚光燈、渾然天成的表演者。因此,生活沒有所謂臺上臺下之分,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「舞臺恐懼症候群」。
我試著和她分享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受邀演講的經驗:演講前幾天,我焦慮得食不下嚥、睡不安寧;上臺時,更是頭腦嚴重當機,胡言亂語一通。往後的演講,每次都必須費很多力氣來說服自己,鼓舞自己上臺。當時看到許多名嘴前輩臺上臺下都神態自若、侃侃而談,十分欣羨。
歷經十多年上臺無數次出糗,聽講者的包容、鼓勵,以及上臺前反覆練習、再三準備之後,終於做到「臺上一條龍,臺下累成蟲」的現況。
我又舉其他例子:「在好萊塢比佛利山莊,絕大多數的心理醫師,都在幫助那些國際巨星克服舞臺恐懼症。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老牌巨星、影歌舞一把罩的芭芭拉史翠珊;她花了大把銀子和二三十年漫長光陰,來處理自己對舞臺的愛恨情仇。」
最重要的是,上臺表演不退卻並非人人都具有的原始本能,尤其對那些在家是一條龍,天生氣質卻是害羞內向的孩子而言,上臺猶如攀登喜馬拉雅山,需要許多按步就班的訓練才能適應,並擁有如履平地般的自在。
那個媽媽不可置信的看我,彷彿我說的是天方夜譚。她揮揮如蝶翼的衣袖,離開會場。我輕嘆一聲,不禁想起另一件事。
鐵血教育
一個在「家法如軍令」環境長大的父親,頗「遵循古法」,用他老爹「棍子教育」那一套來管教孩子。他深信:禮義廉恥、灑掃進退、成績高分,以及鋼鐵般的意志,都能在棍子「指導」下,成功教育出來。
秉持這個「棍子真理」,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完全複製他的父親;他也像父親一樣,以為每個人都有鋼鐵般的筋骨,可以用模具製成一模一樣的成品。至於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這類言論,在他眼裡只是無聊的囈語;他衷心服膺:鋼鐵般的紀律,是成就一個人不變的鐵律。
這個不管事業、年齡都處於生命巔峰的爸爸,有擺平公司大大小小事的能耐,可是面對自己的女兒,卻有一籌莫展的焦慮。
他問我:「老師,請告訴我:我的女兒是不是智商有問題?她是故意裝傻,或是有選擇性失憶?為什麼有些事可以記得清清楚楚,有些事卻半吊子,再三交代、嚴厲警告,對她好像只是一陣輕風吹過。這個孩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是不是要狠狠揍一頓,才可以讓她不開竅的腦袋變成百竅皆通?」也許他太愛女兒,所以努力抑制怒氣,言語少了平日的銳利,但聲調仍舊大震人心。
這個爸爸可能不知道自己家裡的那個嬌嬌女沒有他想像的銅筋鐵骨,而是株敏感的「含羞草」。當環境有異常動靜時,她腦內運作思考的雷達就會像含羞草般輕輕閉上,腦子暫時關機;等狂風驟雨過後,寧靜到來,才會慢慢舒展葉子。因此,當爸爸愈是氣極敗壞、大聲指責,溝通的訊息愈是被阻隔在腦子運作之外,難以吸收,當然也無法執行。
人人不同
在教養子女時,父母親往往誤以為孩子與自己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,傳承了百分百的遺傳,連習性、人格特質都相同,於是常將適合自己的模式一古腦的套用在孩子身上,全然沒有思考:孩子的個性、喜好,究竟是什麼?他們跟父母又是否完全相同呢?
教養子女時,當父母一直踢到同一塊鐵板,或許正是老天提醒:停下腳步,靜心觀察、仔細研究孩子,分判他是塊璞玉,還是顆鑽石?爸媽得好好找一找:面對孩子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,什麼教養方法最適合他?千萬別用自己想當然耳的方式,進行「愛的摧殘」哪!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/10/15家庭版
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了解孩子特質再施教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