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愛之適足以害之

文/王秀園(腦神經訓練師)

我天生是大路痴,常常東蕩西晃,隨後就尋不到回家的路,所以,日常活動都不敢超出範圍,以免家人擔心,沒事也會自動留守,守著家園。因此,對於曾經居住多年的城市,搬離時,常常是記憶模糊,印象一片空白。

唯獨居住時間最短的舊金山除外。這個城市由於名氣太響亮,路經拜訪的朋友,往往要求我當個稱職的「地主」,帶他們感受一下舊金山的城市魅力。在當過無數「陪客」後,總算見到「複習效果」,讓我可以獨自擔綱導遊。

葡萄樹啟示

有個野心較大,聲稱平日有品嘗美酒習慣的朋友,在逛完了舊金山聞名景點後,對不遠處以釀造加州美酒聞名的那帕,懷有朝聖之心,嚷著非得參觀不可。於是我們一車子人,浩浩蕩蕩往酒莊林立的那帕山谷前進。

朋友是那種「只吃過豬肉,沒有看過豬走路」的都市人,已經喝過數十打紅酒,卻還不知道釀葡萄酒的過程。因此,當酒莊解說員說明時,他聽得津津有味。

導覽小姐提到:「如果要生產第一流的葡萄酒,釀酒所用的葡萄必須採自種植在貧瘠而且排水良好地區的葡萄樹,就像那帕這種沙礫遍地的荒漠。如果用種在肥沃土壤的葡萄樹,由於養分在表土層,因此它的根部不需努力生長,自然扎根,這樣長成的葡萄或許產量豐盛,可是釀出的酒,口感往往單一沒有變化。」

朋友驚訝的挑起眉毛,導覽小姐發現她的話引起預期效果,笑著補充:「栽種在貧瘠土地的葡萄樹為了生存,必須卯足全力向地底深處扎根,探尋養分和水源。在扎根過程中,樹根穿透了不同土質層,因此也吸收到土壤裡的各種元素,如此栽植的葡萄樹,產量或許較低,可是釀酒口感卻因飽含不同元素,有了層次,口味因而細緻、變化無窮。」

朋友被試飲室裡的酒香催眠,我卻被酒莊周邊一路綿延的葡萄樹所吸引。一轉眼,這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了。

養兒防老新解

當自己升格為媽媽之後,發現愛孩子是最簡單、容易的事,可以肉麻當有趣,愛得恨不能為他擋風遮雨,甚至不顧性命。但最難的是:如何愛得恰到好處,才不會讓「愛」成了「害」。

其中最難熬的是:得冷眼旁觀孩子痛苦、淚流,卻只能做個不插手的啦啦隊;心裡淌血,嘴巴還要逞強高喊激勵話語;意志力得不斷打壓隨時可能崩解的不忍,阻止自己張開保護傘的衝動。

孩子就像父母用生命栽種的葡萄樹,爸媽巴不得為他鋪下肥沃土壤,天天澆灌,免去他奮力扎根的艱苦……

當年,我那個吵著要參觀酒莊的朋友,現在已屆臨退休年齡,近幾年,他的工作動力卻有「老當益壯」的趨勢。我很高興朋友依然有旺盛的幹勁,但也擔心他太過勉強,而勸說提醒……

朋友滿臉倦容,苦笑著說:「沒辦法!我家那兩個年過三十的孩子都拒絕上班、工作,他們只會做『伸手牌』──天天跟我要生活費、零用錢,花錢海派得很,我不拚命賺錢,根本養不起他們。這叫新式的『養兒防老』,養育子女,防止自己變老!」

依附習慣之後

不知長年在肥沃土壤裡生長的葡萄樹,如果有一天突然被移植到貧瘠、排水良好的土地時,能不能存活下來?它的根是否還有向下尋覓養分的能力?

不過,在現實生活裡,一向只需把課業讀好、考得高分,生活一切由父母張羅,習慣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一直養尊處優成習慣的孩子,他們腦內那顆原本設定堅毅、頑強而具有生命力的種子,由於一直沒有被激發,長久棄置之後,會逐漸凋零、萎縮、退化,最後只殘留依附他人、仰賴別人給予的能力,懶得向下扎根,尋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。而最可憐的是他們的父母,就像被藤蔓緊緊攀住的大樹,養分不斷輸出,直到筋疲力盡,孩子仍不知該如何自食其力。

我常常看到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年紀有視若無睹的能耐;他們沒有警覺到孩子的年齡已從個位數變成了十位數,能夠獨自完成許多事,甚至已經是個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,但父母教養的方法依舊沒有升級,停留在那種無微不至、事必躬親的嬰兒期照顧法來對待,為他們解決生活雜務。我不禁為朋友那個「養兒防老」的自嘲﹐大嘆一口氣!


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/09/10家庭版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