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N!PC 月刊 文/彭靖灝(K2.net大中華區技術總監)
前幾天收到技術團隊的同事發了一封郵件,整份郵件的內容是:「InfoPath的發佈出現錯誤訊息,怎麼辦?」,看到這樣的信,再次充滿無力感。
在收到這類的詢問時,有兩種情緒:一是當下那一刻很不爽的想回一句:「我怎麼知道?」問問題可以有一些起頭語,經由一些客氣的發起詞,被問問題的人會舒服一點。對於沒有做好被詢問的準備的人而言,突如起來的「直接」問題很容易在情緒上被視為是一種挑釁,直覺的反應就是反駁。這是人的天性。但是如果在開頭加上一句:「不好意思,…」,「請教一下,…」,就會讓這樣的感受淡化許多,甚至有被尊重的感覺。
接下來的第二層反應是,我很想幫你(甚至是急著要幫),但我不知道要如何下手,因為沒有任何輔助資訊。如果我面對的是一個不懂技術的一般人,那我會客氣的問一聲:「能不能提供錯誤訊息」。但是我面對的是技術人,是不時會被人求教的技術人。這樣一個面對問題的專家,居然不能用回答問題的素養準備充足的證據,不禁會讓人氣餒。結果這樣的反應產生的情緒又是負面的,兩個負面的情緒加在一起就是從生氣轉為失望,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這兩種心情上的變化,然後懶得回答。
中國人不是一個很擅長問問題的民族,或者說長久以來講究內涵的文化讓我們問問題時會多方留意,避免問錯問題,傷了感情。在一切考量到對方感覺,並且重視隱喻的文化制約之下,讓我們很害怕問問題,也很小心的問問題。本來這也沒什麼錯,凡事小心就對了。但到了IT這個領域,卻讓不習慣平舖直述問問題的我們,很容易就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在猜想,並且反而更加重了問錯問題的傷害,影響到問答雙方的情緒。更慘的是,因為長期缺乏問問題的訓練,在受到技術薰陶的實事求是訓練下,很多時候又是直接到沒有技巧可言,忽略了人對問題的感受,形成的傷害不下於問錯問題,結果是形成了最好不要問問題,以免問錯問題的情況再次發生,形成負向循環。
其實問問題不難,就是一個態度而已,如果能先做好心理準備,決定了問問題的基本態度,就能容易的問對問題,並且問好問題(不是問「好的問題」,而是「問好」要問的問題)。下一回如果你去請教別人問題,卻得不到你要的答案,甚至還被別人白了眼,不妨先問自己,是不是問對問題了,有把問題問好嗎?同時,當你要回答別人的問題時,不妨確認一下,對方真正的問題是什麼?你能不能協助對方釐清問題,並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答案。前者有助於你得到好的答案,後者有助於你得到尊重,並被視為專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