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

樂觀可以學習

作者:吳娟瑜


如果此刻你問我:「最想教導子女什麼?」我的回答必然是:「樂觀。」相信這是許多父母的心聲,渴望子女健康,同時有正向的人格特質,勇於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。


  但是,為什麼仍有不少父母把子女的學業成績擺在第一位?為什麼仍有不少孩子為了考試名次而壓力重重?


  最近一位輔導室主任告訴我──有一個高中生因為憂鬱症而無法上學,父母卻責備他「故意偷懶」,而導致她病情加重﹔也有個頗後悔的媽媽告訴我:「當初聽說兒子是同性戀而大加撻伐,兒子自傷數次,也有憂鬱症現象。」


預防憂鬱症


  自從憂鬱症躍升為二十一世紀三大病症之一(另外兩項是癌症和愛滋病)後,這已經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。馬汀.塞利格曼博士在《真實的快樂》書中說:「我發現教導十歲的孩子樂觀思考和行動的技巧,可以減低他們在青春期之後得到憂慮症的機率一半以上。」(洪蘭教授譯,遠流出版)


  人們為什麼碰到挫折就容易退縮?為什麼心情老是鬱鬱寡歡?塞利格曼博士特別提到兩個關鍵點,一是習得的無助感──就是如果從小得不到即時的愛的滿足,往往認為「反正哭了也沒用」、「反正說了也沒用」、「反正做了也沒用」,讓自己缺乏生命動力去改進。二是錯誤的認知──對發生的事情誇大了它的負面影響力,同時把它解釋為「永遠的」、「長期的」問題,因而情緒跟著擺盪到谷底。


  如果從今天開始,我們渴望快樂,也期盼子女「享受」各種人生挑戰,那麼,快樂的行為習慣實在需要及早建立。


建立樂觀的三妙方


  在研究裡,綜合而言,父母可以有三個方向來引導子女建立「樂觀」的人生態度,及早預防憂鬱證上身。


一、
利他行為:讓子女多做助人的行為,小至於參加家是,大至於擔任搬上幹部、參加社團活動,或伴隨父母到社區服務等。

二、 多交好友:父母和子女的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,鼓勵子女除了課業也需要同儕間互相關懷和有趣的相處。


三、 找到特長並且發揮出來:每個孩子一定有他的個性特質、個人前在能力,父母陪伴成長的過程,就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,並且多加鼓勵、建立自信。通常有自信的子女,碰到挑戰時比較不會退縮逃避,而會想辦法克服。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