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平時的功夫
1.給自己「專心與孩子談話」的機會。 機會是要經過製造與安排,才會自動呈現。現代成人社會的複雜與忙碌使得成人與孩子相處的品質大為低落。我們常抱怨沒有時間,但有了時間,卻不過全家去大吃一頓,大玩一場,或坐在電視機前一塊兒發一陣子呆而已。 其實,與孩子相處的時間,應該是重質不重量。一次半小時的散步,就可以說許多心裡的話。養成常常與孩子談話的習慣,就不必擔心他不聽我們說話了。
2.練習傾聽的技術。 要孩子聽我們說話,先要聽孩子說話。但是,對某些孩子而言,要他說出心裡的話並不容易,所以需要一些技術。這種技術在許多人談人際溝通的書上都有,人本教育札記「怎麼辦」專欄也提到和老師對話的傾聽技術。我們既然把孩子當做一個「人」來 看待,對任何人的傾聽技術都可以同樣對孩子適用。 孩子要有很多「被傾聽」的機會,才能學會如何聽別人的說話。一個從來不聽小孩說話的人,也休想要孩子聽他的話。
3.建立良好親子關係。 人們之間的互相傾聽,只有在雙方關係良好的前題下才能順利進行。一個孩子無理取鬧、不服管教,通常只是反映了親子關係已經破裂,而並不是什麼單純的「孩子不聽話」。良好的親子關係,有相當程度決定於父母的人格成熟度。關於這一點,市面上的書籍也很多,所有的父母師長都可以及早用心研究。
二、處理個別「不聽話」事件的方法 在前述的「平時功夫」已經下足之後,「不聽話」事件的發生率應該已經降至最低,但是為了應付突發狀況,或是為了幫助剛開始下「平時功夫」的父母師長,我們也就此提供一些建議。
1.用行動而不要用語言去促成或制止某項行為 當一再重複的命令不發生效力時,應該立刻停止口頭命令,或是暫緩此項要求,等到有充分時間或適當時機再處理;或是立刻改以自身行動來貫徹命令。
例如一再要求孩子清洗浴室,但他都賴著不動,這時候可以走過去將他帶到浴室,把拖把遞給他,站在一旁看他清理,並適度施以援手。但重要的是,在整個過程中,絕對不要說任何話。一語不發,用行動來指示孩子行動,本身就是一種威嚴與權勢。
那些平時嘴裡嘮叨不休,氣急時動手打人的父母或師長,是自動地放棄了自己的權威。成人對於小孩先天上就有一種權威,是想去也去不掉的。只有濫施權威的成人,才會把權威簡化為懲罰。
但要注意,上述的作法或能一時解決問題,但要從根本上讓孩子自動(或在偶一提示之下)去完成他該做的事,仍然需要長期的教育,也就是第一部份所談的「平時功夫」。
2.用沈默的堅持來軟化孩子的反抗 孩子的無理取鬧通常反映了他極為情緒話,歇斯底里的心裡狀況,這時候唯有沈默但不妥協才能使他冷靜下來,接受我們的開導或勸說。
例如逛街的時後,孩子突然被某一玩具吸引,我們拒絕買給他,他可能大哭大鬧,賴在地上不走。這時候,大聲斥罵,響以巴掌是最壞的處理方式。因為這樣只能更加強他的情緒反應。
我們建議父母可以沈默地站在一旁,由他去哭鬧,既不打、也不罵,但也不買給他。花這樣的時間去等候,是非常值得的,因為有了一次哭鬧無效的經驗後,他就會逐漸發現情緒反應並不能解決問題。
等到哭鬧暫歇,我們就應該和平而理智地(比便突顯哭鬧的無理),對他解說何以不買給他的理由。但正如前面所說,我們的理由必須有說服力,而不是諸如「我認為不該買給你」這樣的命令。
如果是用家庭預算做理由,必須真正地把家庭的經濟狀況說給他聽。孩子的心都是非常軟的,在明白了父母為衣食奔走的「悲情」之後,鮮有不立刻擺出小大人的樣子,而欣然接受父母意見的。
以上,我們試圖由理念和方法兩個層面來回答我這次的「怎麼辦」。也許讀者會希望看到更多「處理方法」,但我們很謹慎的只提出兩條,是希望所有的父母或師長能多在平時下功夫,而不要沈迷於特殊事件的處理技巧中。
特定的「技巧」永遠是可變的,不可恃的,但掌握了根本的教育理念,就能發展出最符合自己和孩子的「方法」,那些,才是「怎麼辦」的最正確的答案。
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
孩子不聽話,怎麼辦?(二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